荀谌身居袁营,而荀彧身在曹方,也符合汉末以来世家大族“两面下注、长线投资”的惯用方略。只不过到了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左右,曹、袁之争进入关键阶段,荀谌必须在其间做出最后的抉择。很显然,荀谌最终投向了曹操。而荀彧在“孔荀对”中的这个“剧本”,其实就是荀谌所提供的。所以,孔融在评论袁绍身边的智计之士会很自然地“漏掉”荀谌这个名字,那是因为他早就成了自己人。同样,整个“孔荀对”中所有的蹊跷之处,也因荀谌投曹而变得无比清楚了。
笔者认为,隐藏在“孔荀对”幕后的事实真相应该是这样的:在官渡之战即将最后对决的前夕,荀谌暗中投向了曹操一派。他在临行前留下了后招,将许攸家人严重贪墨违法的“把柄”适时透露给了许攸的政敌审配、逢纪,于是引爆了“许攸叛逃”事件。毕竟许攸亦和曹操有故旧之交,确实具有通曹的可能。而以袁绍“外宽而内忌”之心性,也难免不会对许攸滋生猜疑之念。袁府之中党争极烈,许攸稍遭疏离则必然难保善终。所以,许攸只有叛逃而出,投奔了曹操,并给曹操带去了令袁军致命的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