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汪晖:《死火重温》,493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13] 刘再复、李泽厚:《审美判断和艺术感觉——与李泽厚谈美学》,载《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14] 周宪:《文化研究:学科抑或策略?》,载《文艺研究》,2002(4)。
[15] 张梦阳:《从启蒙到普世——刘再复文学思想的一条主线》,载《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
结语
我们已大致地考察了文学理论学科反思本身。当然,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考察尚留有不少的待完善之处。其中,尚有不少可追问的问题值得学界进一步展开讨论。这里,我们再选择其中三个进行一番简要的思考。特别说明一下,这里我们拟计划对文学理论学科反思本身进行反思。为了避免反思的无意义化,我们尽量结合文学理论的学术事实和历史现场来展开。
其一,文学理论学科反思有没有带来文学理论知识的增长与优化?
经历文学理论学科反思之后,文学理论走向了自觉。例如,已经形成了关于文学知识的不同立场和几种知识型构方式。按理,我们就可以按照这几种立场和方式努力细化、深化、丰富化,既而生产出关于文学的知识,这样庶几可以形成文学理论流派也未可知。可现实似乎并非如此。经过文学理论学科反思,学界恐怕难得再回顾一番来时的路。这就导致当前的文学理论研究缺乏历史感和共同感。所谓“缺乏历史感”,就是我们的文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很少有“接着讲”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也不知道这个学科领域中有哪几篇论文或著作举足轻重,有学术史意义。所谓“缺乏共同感”,就是说我们的文学理论界其实没有多少学科的基本问题能够引发大家的兴趣,似乎已然没有学科的共同问题了。当然,这种种现象的存在并非由文学理论学科反思所导致,相反,应该是这种种现象所指向的问题导致了文学理论学科反思即使意义重大,但却没有被具体落实。这恐怕会使文学理论学科的学术进程、教育教学受到极大的局限。例如,本科生要迈入文学理论学科似乎没有门道,硕士生要探究文学理论学科也感觉没有章法,即使博士研究生从事文学理论学科研究也有较大的随机性,而当前正在从事文学理论知识生产的教师、专家、学者难道真的清楚本学科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重要文献?恐怕未必。为此之故,我们不妨从回顾文学理论学科反思并落实反思中的愿景开始,这不失为很好的开启路径。只有培养了学科的历史感,建立了学术的共同体才有可能解决上述问题。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学科化导致的问题,如今就是要去学科化,而以问题为导向来展开研究学习。这种说法当然有道理,但问题是去学科化并非不要学科,毋宁说是要力求避免学科化的弊端。而文学理论知识生产和再生产要有效、高效,恐怕还是要与既定的研究形成继往开来之势,还是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