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友程根据推算,认为“由于有着一条排水管道的制约,秦始皇陵地宫底部的标高,绝不能低于鱼池中心标高43米,应在地面以下40—50米之间,最深不超过55米”。至于那个“昌水泉”是否就是地宫管道的排水口,在他后来发表的文章中只是以“确也是个有趣的问题”含混过去而未作明确论证。而在秦始皇入葬时,那个被封闭在墓中的青年工匠,是否就是沿着这条排水管道从“昌水泉”爬出来的问题,尚没有人拿出一个学界普遍认同的结论。
秦始皇陵园出土的地下陶制管道示意图
由于秦始皇本人以及秦始皇陵在人们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使关于这两者的研究遍布世界各地。相对而言,中国学者在对待秦陵地宫的研究问题上,未免有些拘谨和过于实际。而国外学者对秦陵地宫的研究思路,则要大胆和开放得多,其丰富的想象、大胆的构思、灵活多变的论证,实在令中国人为之瞠目。即使那些对秦陵历史的爱好者所做的举动,也令人大感惊讶和意外。
早在1978年,当中国考古学家正处在发掘秦始皇兵马俑坑高潮时,4月份的美国《国家地理》杂志就率先登出了驻美学者杨先民绘制的秦始皇陵地宫结构的想象图。而位于瑞士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三名科学家,在1984年10月3日出版的第9期《谈论》杂志上,发表了一封建议信,对秦陵地宫的发掘提出了全新的见地: